02年世界杯韩国黑哨_曲棍球世界杯 - guanchafang.com

【讲座温故】朱东先生精解《大学》之中国式的博爱精神
2025-10-14 04:50:18

5月10日上午,南开大学客座教授、文化学者朱东先生莅临白云书院,做《<大学>精解之一:由亲民而格物——中国式的博爱精神》主题讲座,共有百余名读者参加。

讲座上,朱老师从文字学和哲学角度,剖析《大学》中关键字“大”“明”“亲”“止”等字义及与“格物”的关联,列举宋明道学中“理学”与“心学”对以上字义的理解,阐述“格物”的内涵及对中国式博爱精神的具体呈现。

《大学》原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文章,在唐中后期“古文运动”期间被提炼出来,至宋明道学时期被认为是更自觉、更透彻地理解和实践儒家学说的高明之境,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诠释。对于如何理解《大学》的核心理念,其首句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蕴含着重要信息:如“大”是形容词,还是动词?“明”是明己之德,还是明人之德,还是明德于天下?“亲”是要亲民,还是要新民?“止”是愿望,还是方法?对于这些字义的理解,直接关系到对“格物”理念的认知。宋明道学中的“理学”强调须经向外求索的过程,在广博于见识和穷究于物理的基础上,再归纳纯一、归于大道。“心学”则重新定义了物的定义和范畴,强调理在心之内,且人人皆知。

最后,朱老师认为,甲骨文“格”字有趋向之意,正如《庄子·知北游》中“圣人者,原天地之美,而达万物之理”所表达的那样,不“格物”,不趋向于物,不把物和我视为一体,而仅仅把物当作一个客体或研究对象,甚至是需要改造的对象,是不能达到“原天地之大美”的,这也体现了古人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。

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

系列文化讲座欢迎您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女生彻底喜欢上你的9种表现
美国冻卵多少钱?2025年真实费用全景图与你的生育力保存决策指南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