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年世界杯韩国黑哨_曲棍球世界杯 - guanchafang.com

苹果要沦为下一个诺基亚?
2025-10-14 10:27:46

作者:蓝钻编辑部

蜘蛛在帝国的宫殿织下它的网

猫头鹰却已在塔上唱完了守夜的歌

——古代波斯诗歌

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(WWDC),曾经多次见证了辉煌。

1983年,第一届WWDC大会,苹果发布了世界首台图形界面计算机——以乔布斯长女名字命名的Apple Lisa,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。

2010年,苹果将原本的Mac OS改名为IOS系统,同时发布了著名的iPhone 4,将诺基亚从神坛上击落,智能手机风靡世界的时代开始了。

在这个时代,跨国公司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主角之一,财富500强企业一年的营收额,相当于全球GDP的三分之一。

苹果长期以来是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,多年来只有沙特阿美能与之匹敌。2024年,苹果拿走了全球手机产业利润的83%——从三星、小米、OPPO、vivo、荣耀到华为,只能分享盘子里不到六分之一的残羹。

然而,近些年苹果的产品,越来越乏力。

2025年6月10日,苹果WWDC大会上拿出了令人昏昏欲睡的更新,在库克长达92分钟的演讲中,没有AI,没有新硬件,只是对着UI和几个app缝缝补补。

乔布斯当年有一个传统,在发布会结束时,会突然提一个“one more thing”,引出最后一个惊喜产品。今年,这个传统被取消了。

外界对苹果大为失望,一个长期以来对苹果的忧虑也在不断上浮——苹果花在科研上的钱太少了。

在本世纪的前20年,每次WWDC大会结束的12周内,苹果股价会跑赢纳指17%。在2021-2024年只有0.8%,2025年是-2.7%。

为了挽回声誉,苹果竭力批判当前正火、却与自己无关的AI,他们发布了一篇论文,认为包括DeepSeek-R1在内的大模型,会因为过度思考而彻底性崩溃。

然而,外网很快爆出,该论文的联合第一作者中,有一名实习生。

诺基亚衰落记

上世纪90年代,为了与美国的移动通信标准对抗,欧洲各国团结起来,成功的制订了2G的基于TDMA技术的GSM标准。

1991年,世界上第一款基于GSM标准的通话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完成,采用的手机,名字叫诺基亚。

一百多年前,一个采矿工程师在芬兰坦佩雷镇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,成为诺基亚的前身。当时,芬兰还只是沙皇俄国治下的一个大公国,诺基亚在芬兰语里是“黑貂”——当地的一种黑色皮毛小动物。

诺基亚公司的早期LOGO

经历了芬兰独立、苏芬战争、二战和冷战之后,诺基亚不断并购,成为了一家2.5万员工的国际化公司,旗下有造纸、电缆、轮胎、橡胶靴、移动电话、电信网络、电视机等多个业务。

然而,已有120年历史的诺基亚陷入了“大公司病”,大多业务亏损,1987年全球性股市大崩溃,诺基亚的股价大跌。第二年,诺基亚总裁凯莫拉自杀身亡。

凯莫拉生前最喜欢把砖头大小的诺基亚手机放在餐桌上,等到雷鸣般的铃声响起,再努力举起手机接听,即使会引起餐厅其他客人的反感。

在陷入绝望的时刻,凯莫拉没有意识到诺基亚的救世主,一直就摆在他的面前。

诺基亚第一款手机诞生于凯莫拉自杀六年前,重达10公斤——比今天很多电脑主机都重。

随后,诺基亚受到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围剿,在一场专利战中,诺基亚不得不赔付给摩托罗拉1000万美元,同时,摩托罗拉推出的轻巧的翻盖手机,让玩惯了砖头的诺基亚深感震撼。

凯莫拉自杀前,诺基亚手机已亏损三年。然而好运很快来了,欧洲于1992年统一市场,为诺基亚手机清除了贸易壁垒。欧洲努力推行的GSM标准通行世界,诺基亚也正好推出了轻巧的手机。

市场的变迁,就是如此诡异,一个三年前还在绝望中的公司,抓住了一个机会,就瞬间成为了全球科技产业的领军者。

诺基亚的新任掌门人奥利拉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,第一是出售手机外的所有业务,专注于通讯领域;第二是押注中国。

乔玛·奥利拉,诺基亚手机帝国的缔造者

被欧洲力推的诺基亚,登顶用了六年。

2G时代,中国手机市场开始起飞,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。1995年,诺基亚在北京建立手机生产基地;1996年,诺基亚推出了全球首款自动滑盖手机8110;1998年,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诺基亚6110上市,贪吃蛇成了招牌游戏。

1999年,诺基亚3210上市,全球销量1.6亿台,在前任掌门人凯莫拉自杀十年后,诺基亚登上王座,连续14年手机销量全球第一。

而用了十年时间,让诺基亚登顶的奥利拉公开承认:“没有中国,就没有诺基亚的今天。”

2005年,诺基亚推出超高性价比的1110机型,售出2.5亿部,成为史上最畅销的手机之一。

随后,诺基亚又推出了N系列,正式进入巅峰时代。没人能想到,一个从来没做过手机的人,会终结这个帝国。

就在诺基亚崛起的前夜,1997年,乔布斯回到了危机重重的苹果,推出了iMac,度过了财务危机。

奥利拉认识乔布斯,他想和乔布斯合作,听说苹果经营陷入困境后,他认为苹果“不值得”让诺基亚再谈下去。诺基亚就此错过了一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
乔布斯开发手机用了十年,随后终结诺基亚时代只用了四年。

2007年iPhone发布时,诺基亚仍以塞班系统稳居全球第一,市占率超40%,旗舰机N95热销。此时诺基亚低估了智能手机革命,仍将微软视为主要对手。

2008-2009年‌,iPhone和安卓阵营崛起,诺基亚高端市场份额被快速蚕食;其触屏研发项目因内部决策被雪藏,塞班系统生态落后问题凸显。

2011年10月14日,iPhone 4S正式发布,其中的S是指Siri,苹果花了2亿美金收购了这个语音智能服务助手,将其移植到全系列产品上。

这也是库克接任的第一场发布会,发布会第二天,乔布斯与世长辞。

这部带有早期AI智能的手机终结了诺基亚的统治,那一年,苹果手机销量只有7229万部,利润却超过了4.7亿部的诺基亚,成了最赚钱的手机厂商。

诺基亚也失去了全球销量第一地位,被三星超越,同年2月与微软合作转向Windows Phone系统,试图挽救颓势,但已经来不及了。

2013年9月‌,微软以54.4亿欧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及专利。

2014年4月‌,交易完成,诺基亚正式退出手机市场。

所以算下来,诺基亚从巅峰到失去霸主地位,即从2007年iPhone发布至2011年被三星超越,仅用了4年‌,从巅峰到完全退出市场‌,即2007年至2014年,大约用了7年‌。

这个快速崩塌的过程中,诺基亚有两大公认的战略失误:

1,押注塞班系统,忽视触屏和生态竞争。

2,管理层因恐惧冲击按键机利润,扼杀触屏原型机创新。

时代淘汰你,往往会打招呼,只是被你忽略了而已。

为什么会忽略呢?往往是因为你在前一个时代周期活得太好了,因此想要转身会比其他人会更加困难。

这就是所谓“优势陷阱”。

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

就像一个文明有兴衰起落,一个王朝有历史周期律,跨国公司也有自己的周期。

科技产品迭代,是非常残酷的,从诞生到衰微,有它自身的生命周期规律,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。

从磁带随身听、CD、台式机到非智能手机,从诞生到衰微再到退出,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,在这里列一个表,大家不妨看看:

产品类型

诞生时间

主流地位结束时间

标志性事件

生命周期

磁带随身听‌

1979年

2000年代中期

iPod引领MP3浪潮(2001年)

‌25年‌

CD随身听‌

1982年

1998-2005年

首款MP3播放器上市(1998年)

16-23年‌

台式计算机‌

1971年(个人电脑雏形)

2008年

笔记本电脑销量超台式机(2008年) ‌

37年‌(未完全淘汰)

非智能手机‌

1983年(摩托罗拉DynaTAC)

2010年代中期

iPhone发布(2007年)

‌约32年‌

从科技产品的商业史中,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:

音乐播放设备,因存储介质革命‌(磁带→CD→数字文件),迭代比较快,生命周期大约就是16-25年‌;

计算机因架构延续性‌(x86/Wintel生态)和场景分化‌(台式机高性能需求存续),生命周期比较长,大约为32-37年。

但任何一款科技产品,总是逃不掉从生到死的过程的。

智能手机,是媒体播放设备和计算机的综合体,生命周期到底会有多长很难准确估算,但应该不会超过台式计算机,极有可能会是上述两种设备的综合,我们如果取个中值,大约为27年。

从衰退期集中爆发时间周期看,随身听从巅峰到边缘化仅 ‌5-8年‌(1998年MP3出现→2005年Walkman停产磁带机);

非智能手机被替代高峰也差不多的时间,用了7年‌(2007年iPhone发布→2014年功能机市占率<20%)。

智能手机自2007年进入消费市场,已经18年‌了,如果按27年的生命周期算,智能手机大概还有8-9年的生存时间,已处于成熟期晚期‌,马上要进入衰退期,按过去7年的衰退期集中爆发时间算,智能手机成熟生命周期估计也就剩下1-2年左右,

从目前智能手机的发展来看,大家应该也能感觉出来,目前智能手机的创新已经进入瓶颈期。比如硬件形态趋同,折叠屏搞了很久,但价格昂贵,一直未成主流;软件方面,应用生态饱和,AR/AI未突破性整合。

注意,上述科技产品生命周期,只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一个大致总结和判断,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。

下一个取代智能手机的产品,会不会是VR眼镜,现在还不明确。

目前,智能手机,交互上最大的问题,主要还是智能屏太小,而目前的折叠屏手机和VR眼镜,都在针对这一痛点,所以取代智能手机的概率非常大。

苹果会是下一个诺基亚?

结合诺基亚的案例和科技产品生命周期推算,下一个诺基亚会是谁呢?

前段时间,《经济学人》发了一篇文章,探讨苹果成为下一个诺基亚的可能性——听起来匪夷所思,但我觉得说得还挺有道理。

按照科技产品生命周期规律,一个科技产品生命周期中往往最赚钱、表现最强劲的公司或产品,恰恰也最难转型。

大约一年前,苹果在其硅谷总部发布名为‌Apple Intelligence‌的人工智能战略时,号称一次重大公告,当天,苹果股价飙升超过‌200亿美元‌——创下了任何公司单日股价涨幅的历史之最。

很多人憧憬,这一AI战略能让苹果实现转型,让‌Siri‌变得更加智能。然而,一年后,去年的许多承诺都化为了泡影‌,Siri的升级被无限期推迟,而且Apple Intelligence与竞品相比,比如Google Gemini‌,没有任何优势。

结果就是,今年以来,苹果的股价下跌了近五分之一,表现落后于谷歌、亚马逊、Meta和微软。

目前苹果的困境很多,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:

在AI领域落后‌:自OpenAI的ChatGPT在2022年问世以来,科技公司纷纷加入竞赛,利用生成式AI增加功能,然而,苹果几乎缺席了这场竞赛。

监管压力增大:尤其是在服务业务板块,美国、欧洲,苹果都面临反垄断诉讼或《数字市场法》的挑战。

股价表现欠佳: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对苹果的未来增长表现出担忧。

除了上面这些挑战外,最近有个叫Patrick McGee的FT作者,劳师动众写了一本叫《Apple in China》的书,各种夸张造谣,说苹果“教会”了中国制造,为中国培训了2800万工人,每年投资550亿美元。这无疑是在迎合目前美国本土的阴谋论。

——这种没有市场经济常识的说法,大可以不用理会。

不过苹果在中国的市场销售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倒是真的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,严重挤占了苹果的市场空间。

另外,最近一些年,中美两国贸易战,苹果也在分散供应链,很多重要的供应商给了外企,产能也打算分去印度,但这样的结果,首先是苹果自己受影响——不在中国生产,中国人没道理去买,毕竟谁会贴钱去买个加了关税且有味道、质量堪忧还更贵的“印度制造”的苹果呢。

——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:苹果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,约占20%,同比下降了下降2.26%,与此同时,全球其他地区(美洲、欧洲、日本等)均实现增长。

《经济学人》那篇文章还指出,苹果现任首席执行官蒂姆·库克,其实有点类似1981年至2001年期间通用电气的首席执行官杰克·韦尔奇。

两个人,都挺会运营,挺能赚钱的,也都挺能炒股价。

——2022年,苹果市值首次超过3万亿美元,算下来,自他从史蒂夫·乔布斯手中接管苹果以来,其价值平均每天增长超过700亿美元。

但两个人也有个共性,即都重运营,缺创新,习惯于用表面的数据繁荣掩盖内在的脆弱性。

6月10日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中,库克还是一如既往乐观,但与去年不同,在人工智能方面,库克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承诺,只是向应用开发者开放了苹果智能模型。

此次大会最大的亮点,是其操作系统的新外观有了比较大的改变,被称为“液态玻璃”,但市场反馈似乎并不怎么买账。

其实市场更希望库克能带来一套硬件创新方案。像当年乔布斯那样,用触摸屏改变手机业态,用Mac重新定义桌面计算,用iPod彻底改变音乐产业。

但目前来看,希望库克做到什么颠覆性的创新,看来很难。

与此同时,Apple的竞争对手在探索新机会方面表现更为亮眼:Meta和Google将希望寄托在融入AI的智能眼镜上,中国的科技公司如华为、小米和百度也是如此。

OpenAI最近宣布花费64亿美元,收购由Apple前首席设计师Jony Ive创立的一家公司,准备打造AI设备——虽然一切还只停留在炒作阶段,但总比Apple在AI创新方面无所作为来得强。

而在中国,DeepSeek的崛起证明了中美AI并不存在很大差距,中国大陆有更多的算法工程师,还有有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硬件工程师,以及更好的基础建设,更多的实体产业应用场景。

最近,华为的任正非接受了《人民日报》的专访,他也表明了华为押注AI的决心:“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。”

在任正非看来,人工智能发展要经历数十年、数百年。“不要担心,中国也有很多优势。”

“从根本上说,算法不掌握在IT人手里,而是掌握在基建、医药等各类行业专家手里。”在任正非看来,从实践层面看,中国制造业运用人工智能非常快,会诞生很多中国模型。

在贸易战后,华为手机销量一度暴跌91%,但在近年又强势回归,今年Q1的手机销量重回国内第一,苹果同比下降了9%。

据说,明年Apple会推出折叠屏手机,但这个领域也被华为抢先了,2025年Q1,中国大陆的折叠屏手机卖出了284 万台,同比增长53%,华为的份额超过3/4,荣耀占了9.1%。

之前vision pro倒是给市场带来了短暂的悸动,如果智能眼镜真的大火,苹果Vision Pro虚拟现实头显上的投资,有可能会成为它最后的救命稻草。或者说,是苹果避免重蹈诺基亚覆辙的最后机会。

但苹果这款产品,佩戴笨重、续航和价格昂贵,一大堆问题没有解决,而两年过去了, visionOS26系统中的应用,迟迟没有等来新的更新。

而且智能眼镜,也需要融入AI,但苹果偏偏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掣肘。比如对用户隐私的执着追求,确实堪称一种美德,但也让苹果无法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,这使得训练个性化的AI模型变得更加困难。

为了弥补其AI方面的不足,苹果可能会斥巨资购买基于云的大型语言模型(LLMs),另外苹果已与百度、阿里巴巴达成深度AI合作关系,共同推进国行版iPhone的AI功能落地,但动作有点慢了,还需等待市场反馈。

这些年,苹果的动作一直很慢,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快节奏拉开了差距。

现在库克,传出有退休之意。目前他也确实有点临退休那种保守状态,所以在AI方面估计不会推出过于激进的措施。

关键是,现在苹果的营收很好——就像当年的诺基亚一样,没有动力去革自己的命。

尾声

苹果库比蒂诺总部,如今依然耀眼,但似乎很难再折射出改变世界的锋芒了。

遥想当年,乔布斯时代"Think Different"标语,似乎早已蒙尘,如今的苹果确实像极了2007年的诺基亚——守着优势产品最后的荣光,对新的革命的浪潮漠然无感。

库克精于供应链的算盘打得噼啪响——这没有错,只是他似乎忘了一个基本事实:

——科技帝国的王座从来只属于那些“破坏式创新”的颠覆者,而非算来算去的账房先生。

“破坏式创新”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,在他看来,推动科技和商业前进的,从来都是企业家中那些桀骜不穷的“另类人物”,他们敢于把当前的局面撕得粉碎,摧毁那些希望靠着现有资源“躺着赚钱”,维护既得利益的生意人。

哈佛教授克里斯藤森写了一本《创新者的两难》,认为创新只属于与主流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人,而目前的大企业形成的心态和利益机制,很难突破破坏性创新造成的两难困境。

在想着退休的库克手里,苹果令人昏昏欲睡,而它的竞争对手,却野心勃勃,充满颠覆的欲望。

《权力的游戏》中,龙家的伊耿·坦格利安一世征服七大王国后,将敌人们的上千把宝剑收集起来,用黑死神的龙炎,熔铸成了铁王座。

然而,铁王座上都是尖刺和倒钩,坐上去只会坐的不舒服,也永远无法靠着椅背。伊耿认为:国王永远不应该坐得舒服,国王的座位只能位于如同荆棘般的利剑丛中。

历史总是残忍地重复:诺基亚在83%的市占率麻痹了自己,而今苹果的万亿市值正成为它最大的创新枷锁。

就在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新闻发布会上,诺基亚的CEO流下了眼泪。

他说:“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,但不知何故,我们输了…”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手机拍照为什么是倒的
历史上的东吴,根基是江东六郡,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今的哪里吗?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