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年世界杯韩国黑哨_曲棍球世界杯 - guanchafang.com

《世界哲学源流史》中国明代哲学之三:李贽
2025-05-08 20:26:38

他说:" 邑姜以一妇人而足九人之数,不妨其与周、召、太公之流并列为十乱;文母以一圣女而正二南之风,不嫌其与散宜生、太颠之辈并称为四友。彼区区者持世问法,一时太平之业耳,犹然不敢以男女分别,短长异视,而况学出世道,欲为释伽老佛,孔圣人朝闻夕死之人乎。此等若使闾巷小人闻之,尽当责以窥观之见,索以利女之贞,而以文母、邑姜为罪人矣,岂不冤甚也哉。" 但他最有价值的思想,则是他力主平等;反对盲从;注重百姓日用之道;认为人必有私,虽圣人不免。

所谓力主平等,是他认为天下之人,无圣无愚,无佛无众,人人皆事成佛,人人都能生知;甚至人人都是佛,因为人人都有佛性。他说:"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,无一物不生知,亦无一刻不生知者。……虽牛马驴驼等,当其深愁痛苦之时,无不可告以生,语以佛乘也。" 又说:" 既成人矣,又何佛不成,而更等待他日乎。天下宁有人外之佛,佛外之人乎。" 他的这些观点,与儒学传统相去甚远,甚至水火不容。儒学传统中的性三品说,一经他手,皆成谬误。不但人无三品,连牲畜犬马,皆可与人相提并论。此等" 异端" ,实与儒学相远,而与禅宗相近,但他只顾凭心而评,也不管他是儒是佛,只要他认为合乎童心真性,便率性而言。

所谓绝不盲从,即因性论事,不以旧说为本。有时激奋起来,连孔子也不放在眼中。对那些开口圣人闭口圣人,微圣人则不得其言不会其思的人,更是深恶痛绝,必痛批之而后快。他说:" 圣人亦人耳,既不能高飞远举,弃人间世,则自不能不衣不食,绝粒衣草而自逃荒野也。故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。" 他甚至认为" 六经、《语》、《孟》乃道学之口实,假人之渊薮。"

李贽不盲从权威,不迷人圣贤,他最推崇的乃是一念童心。他说:" 夫童心者,其心也。若以童心为不可,是以真心为不可也。夫童心者,绝假纯真,最初一念之本心也。若失却童心,便失却真心;失却真心,便失却真人。

人而非真,全不复有初矣。童子者,人之初也;童心者,心之初也。" 童心之说,似儒非儒,似佛非佛,近理非理,近心非心。李贽博学多闻,要在以真情待世界,论到哲学思辩,非其长也。

所谓百姓日用之道,是说他特别强调" 穿衣吃饭,即是人伦物理。" 重视百姓日用之道,并非李贽的发明。朱熹即重此道,王阳明也重此道。但其事虽一,其理则异。朱熹虽重百姓日用之道,但其理论归宿,却是存天理灭人欲。王阳明固重此道,目的还在格物致良知,因小而见大。李贽就不一样了。他说:" 穿衣吃饭,即是人伦物理;除却穿衣吃饭,无伦物矣。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。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,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。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,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。

故曰' 明于庶物,察于人伦。' 于伦物上加明察,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;否则只是伦物上计较忖度,终无自得之日矣。" 穿衣吃饭,既人伦物理,换个说法,就是道法天然。

不但如此,他还认为自私乃是人之天性;人人皆有自私之心,虽圣人亦不能全免;不但自私是人之常情,而且无私便是无心,有私才算有心;求得私利,才合乎道德。他以这样的口气论证他的这个发现:

" 夫私者,人之心也。人必有私,而后其心乃见;若无私,则无心矣。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,而后治田必力;居家者私积仓之获,而后治家必力;为学者私进取之获,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。做官人不私以禄,则虽召之必不来矣;苟无高爵,则虽劝之必不至矣。虽有孔子之圣,苟无司寇之任,相事之摄,必不能一日安其身于鲁也决矣。此自然之理,必至之符,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。然则为无私之说者,皆画饼之谈,观场之见,但令隔壁好听,不管脚跟虚实,无益于事,只乱聪耳,不足采也。" 非但如此,而且" 财之与势,固英雄之所必资,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,何可言无也。吾故曰: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。则知势利之心,亦吾人秉赋之自然矣" 。不但英雄、圣人在所不免,而且自私还是天之秉赋,若不如此,就是违反天性。

李贽此说,在听惯讲惯" 天下为公" 的中国儒生那里,可谓别出心裁,离经叛道。难怪他们要指斥他是" 猖狂无忌惮的小人"。然而,李贽虽坦诚言私并不循私,倒是那些大唱高调的人让人们对他们更不放心。与那些庸庸碌碌的儒者们相比,卓吾先生算得上有气魄,有眼光,有胆识,有赤诚。大凡正人君子,总不愿把一切未便公开的内容昭然于天下,昭然于众生,而李贽偏能如此。以此观之,李贽纵是小人,却有君子之心。

【更多精彩文章,请关注微信公众号“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”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淘宝网旺旺lD是什么意思?
什么是ERP,ERP系统主要包括哪些功能?
最新文章